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厅统筹全省演艺资源,组织开展“行至岭南”——广东省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百场精品展演,包括优秀剧目国内巡演、“艺动湾区——白鹅潭大舞台周末艺术汇”国庆系列专场演出等活动。所有演出以免费或低票价为主。
9月13日,波音公司的3.3万名员工振臂一呼,开始了他们自2008年以来的首次罢工之旅。原因很简单,9月8日,波音公司和他的最大工会达成了一份拟议合同。合同说,员工薪水要加25%,还有一些医疗和退休福利,员工如果要是签了这份合同那么马上就有3000美元的签约奖金直接打工资卡里。不光是待遇提高了,而且还有活儿干。因为公司还承诺下一代商用飞机就在美国的西雅图制造。听着好像挺好,但投票结果显示,95%的工人们都不满意,96%的工人赞成罢工,于是罢工就这么来了。
这对波音这么个巨头来说,可谓是火上浇油雪上加霜,屋漏偏逢连夜雨,船迟又遇打头风。为啥呢?波音的产品民用客机近些年来可是因为各种各样的质量问题没少出事儿,某些型号的飞机比如737MAX甚至还在多个国家遭遇过禁飞,现在太空那俩宇航员还因为波音的“星际客机”飞船没回来呢。
说个巨头十分苦恼,前景有点飘渺,工人嚷嚷吃不饱,罢工好过祈祷,产品质量堪忧,客户都来追究,一架一架接着修,全世界把脸丢应该是没什么毛病的。那么波音公司这栋高楼到底是怎么摇摇欲坠的呢?隐患究竟是什么?又是怎么出现的呢?
1980年,美国的军费预算为1440亿美元,可到1990年,这个数字就狂增到了3250亿美元。军费几乎可以说是坐了筋斗云一样蹭蹭往上飙,那么军工企业包括波音在内肯定是活加班加点干,钱盆满钵满算,只要对手想战,订单必定泛滥,期盼,期盼,苏联可别完蛋。然而1991年12月26日,苏联一夜之间解体,对手还说完蛋就完蛋了。改变人类命运的洪流唰地一下拍过来,把当时的美国都拍懵了。
好不容易回过神以后,当时的美国高层普遍认为,世界上将再也没有任何一个国家能有苏联这般强大的军事实力,让自己饭都吃不香,觉也睡不好啦。马放南山,刀枪入库,五谷丰登,万民乐业的好日子终于来啦。收缩国防经费预算,裁军、裁员、关闭海外基地、减少购买武器自然是顺理成章。军费开始连年下降,当时的美国总统布什还计划到1995年以前,每年削减2%的军费。根据1992年预算咨文的预测,到1996年,军费在GDP总量中的比重会降到3.5%,比1989年要低37.5%。这也就预示着美国那些军工巨头的好日子,很快就要一去不复返了。要是把周边产业链都算上,那得少撬动多少钱少创造多少工作岗位少养活多少人呐!
1993年,时任美国国防部长在一次晚宴上郑重对当时美国最大的几家军工制造商说:“以后的生活会更加困难,无法允许你们全部存活下来。”这顿饭,也被美国国防工业产业界称为“最后的晚餐”。为了生存,美国的军工企业发起了一波并购重组热,希望能够抱团取暖活下来。1995年,洛克希德公司与马丁·玛丽艾塔公司合并为洛克希德·马丁公司,1996年诺斯罗普·格鲁曼公司收购了西屋公司军用电子业务,波音公司也在1997年完成了对麦道公司的并购。要知道这里边美国政府可没少干预。当时的麦道曾经两次拒绝了波音的收购计划,但1996年美国国防部突然宣布JSF联合攻击战斗机的订单由洛克希德·马丁公司和波音公司接手,一家还给了11亿美元的研发经费,而麦道一分钱都没拿到。麦道马上就明白,未来不是自己的,而是波音的。于是终于同意了收购。
当然,美国政府干预,为波音收购麦道创造条件的考量还有别的,那就是应对欧洲空中客车公司也就是空客的挑战。当时的美国是世界第一强国,欧洲的航空产业制造商很快就意识到,如果不搞合纵连横,那么下场只有一个,就是被美国各个击破,分而食之。于是1970年,法国、德国、西班牙、英国四国坐在一块儿,共同创立了空客集团。1974年,空客第一款产品A300客机投入运营,凭借后发优势和欧洲各国政府强有力的支持,很快站稳了脚跟。随着A320客机这款明星产品的投入运营,空客更是异军突起,一飞冲天,全球订单更是在1995年打平波音。美国霸主地位显然受到了撼动。正是出于这两点原因,麦道才最终被波音收购。
军工企业巨头们倒是通过并购重组活下去了,但也导致行业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对手的数量减少了,那竞争必然就没有以前激烈了呀,竞争不激烈,那么研发创新方面的投入少一点,军火卖得比原来贵一点,也是顺理成章的嘛!巨头们“合体”以后,企业规模扩大了,那要维持正常运转,就得多花钱呀。钱多花了,那为了多挣点钱甚至是不亏钱,就只能是军用民用这两头抓一头。军火订单虽然总量少了,但只要拿到,国家是会补贴一部分,比如拨点研究经费什么的呀,军用有补贴,民用没补贴,那自然就只能先顾军用这一头,民用那头,就勒紧裤腰带,过过苦日子咯。波音和麦道完成并购后的第一年也就是1998年,民用客机订单数量同1997年的708架相比就少了165架,直到2006年才超过。就是说,波音生产的民用客机问题频发,其实隐患在这会儿就已经埋下了。
当然,隐患也不止一个。还有一个,就是大型航空制造企业发展到一定程度都会面临的另一个问题,就是产业空心化。当然,这里说的产业空心化只针对飞机制造这个领域啊。产业空心化这个好理解,简单讲就是原来基本不用靠别人,靠自己就能把飞机造出来,但慢慢地就变成靠别人了。在这一点上,波音和空客都没有幸免。空客自己本来就是欧洲好几个国家联合在一起攒的,现在某东方大国就有空客在亚洲的总装线,上次小马哥来卖的飞机,就都是由咱们负责总装的。当然相比之下,波音玩得更花一点,比如波音的早期型号B727只有2%的部件是国外公司生产的,B777就超过了30%,而B787更是达到了90%左右,波音自己只承担10%左右。不过,对造客机来讲,目前来说,产业空心化是必然的。为啥呢?
首先,客机这个东西可是厉害啊,是绝对的高端制造业,涉及到的学科比如航空、机械、电子、信息、材料、物理、化学等等等等一大堆,可以说把理工科基本都包圆儿啦。各种各样专门的技术和工艺至少有成千上万种,而且非常复杂,还需要有非常深厚的经验教训做铺垫,客机的零件数量也是以百万计,比如波音B787系列就有400多万个零件,确实是工业皇冠上的明珠。任何一家单独的飞机制造企业都不可能把自己玩得转的学科、技术、工艺都搞到世界领先,那就更别说玩得转所有的学科、技术、工艺啦。既然不可能,那么企业只能选择不停推进自己玩得转的部分,玩不转甚至是不怎么会玩的领域交给别的企业来玩,只有大家这么密切合作,才能不断地保持竞争力。
其次,想要造飞机,得经历设计、实验、原型机研制、制造、试飞、拿证、批量生产等等等等纷繁复杂的环节,每一个环节都得投入巨量资金。比如说波音的787项目就总共花费了320亿美元,什么水平啊?跟塞浦路斯2023年的GDP总量差不多,能排到世界第105位。冰岛这种所谓的“乌托邦”国家都得往后稍。
钱什么的只是一部分,还是拿波音的787项目来说吧,从2004年4月年立项,到2009年12月首飞,期间花了5年8个月的时间。这么长的时间,花几百亿美元,航空企业得承担多大的风险啊!在这种情况下,即便是巨佬,也得多拉几个大佬一起来开发,分摊风险。其他大佬愿不愿意担风险呢?诶总有愿意的。比如日本。为了给自己造大飞机做铺垫,政府就拿了20亿美元的贷款,还揽下了35%的工程开发与制造。当然日本最后还是没造出大飞机啊,夭折啦。其他国家或者企业为了自己的发展,肯定也有愿意的呀。所以说一方面是独吞风险实在是太过害怕,另一方面还正好有人愿意帮忙分担。那何乐而不为呢?
再次,就算公司非要独吞风险,设计、研发、制造什么的都自己来。那好啊,400万个零件,得花多少钱买土地、盖厂房、买设备、雇工人、搞后勤?研发飞机320亿美元,要是把土地厂房设备工人后勤什么的都算上,再把试错成本、时间成本、物流成本、仓储成本、沟通成本乱七八糟的都算上,翻上100倍翻到3.2万亿,解密狗都不觉得夸张,妥妥抽风级别。哪家企业有独立的能力完成?以目前的人类科技水平根本就不可能。反正太阳系是没有,银河系有没有不好说。成本这一步,根本就跨不出去。
最后,全球经济都一体化了,为了吸引外资,各个新兴国家都有各种各样的优惠,巨头那更是各国各级政府下血本哄抢的对象。只要你来,什么优惠条件都可以谈。还是拿日本来说,政府不光是给了20亿美元的贷款,而且还说啦,哥哥诶,飞机造了就得卖,不卖拿啥来还债,我的,有钱的,你的,让我零件大大地造,我的,飞机大大地买!等造好以后,日本也兑现了承诺率先购买,一出手就是50架。当然买了没几天787就出事儿了啊那是后话。放着这样巨大的优惠条件不要,非得自己攒。这不还是抽风抽到姥姥家了吗?
总的来说就是,现在这个时代,想要自己攒一架大飞机,无论是理论还是实际,根本就是不可能的事儿。想要100%把控好其中的环节,也是几乎不可能的事儿。哪怕是咱们的C919国产大飞机国产化率达到了60%,不也有40%得靠国外的企业嘛。那么承包商、分包商一多,那飞机出问题的概率不就高了嘛。何况作为一个零件几百万个的大家伙,设计上有点缺陷,也是不可避免的。就跟写代码避免不了bug是一回事儿。比如咱们海航的飞机工程师就发现过波音B737飞机冷却系统设计缺陷,上报给了波音,波音也确认了确实是设计缺陷。企业根本无法独立研发制造一架性能完善、质量可靠的民航大客机,这就是隐患之二。
当然啦!解密狗也说了,这两点其实都是隐患,而隐患是可以消除的。所以波音飞机质量问题频发,导致这块金字招牌摇摇欲坠的根本原因,还是波音明明知道隐患巨大,风险把控必须下死力气的前提下放松了。那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
首先就是在研发创新方面,波音吃了老本,省下来的钱都分红了。2011-2020年,波音的研发支出总额是334亿美元,其中还有很多是花在修复737MAX和787的缺陷上边了。而空客的研发支出是376亿美元,比波音要高不少。有没有具体一点的例子呢?诶有啊。比如说波音737MAX已经是737系列的第四代,2016年首飞,而第一架737早在1967年就首飞了。中间隔了快50年。而相隔50年的两个不同型号的飞机,在启动程序上基本是类似的,也就是说如果会开老737,那么开新737MAX也不难,看看说明书基本就会了,根本不用去做飞行模拟器训练,这个训练可是很贵的啊。这么一来不就省钱了嘛!
负责737MAX飞行控制系统的工程师麦克·伦泽尔曼就说过:“管理层希望做到两点,一是省钱,二是把认证及飞行测试的成本降到最低。任何改动都需要经过重新认证。”省下来的钱主要花在了股票回购和分红上,还是2011-2020年,波音回购股票加上股票分红一共就花了688亿美元,差不多是研发投入的两倍,更是这10年经营净流入资金的1.2倍。这么一家高精尖制造业企业,不愿意在研发创新上过多投入,那人才必然要流失。出点什么设计缺陷啊、零部件性能不高啊,完全是可以预见的嘛。
然后就是技术审查质量管控出了大篓子。这一点观众老爷们都知道,什么应急仓门忘了装螺栓导致门给飞了啊、什么“星际客机”飞船氦气泄露啊、什么“吹哨人自杀”啊等等等等,解密狗就不多赘述了啊。这跟波音的供应链审查疏忽也是脱不开关系的。波音飞机的供应商有几百家,但波音只跟其中的23个一级供应商联系,责任也让它们承担。一级供应商那自然是百里挑一,技术过硬,忠实可靠的。但波音把责任转嫁出去了,它就不管事儿了呀,那一级分包给二级,二级分包给三级,层层这么分包转包下去,那其他供应商还可靠吗?《华盛顿邮报》就说过,波音这么个层层外包,搞得有些代码都包到大学生那儿去了。玩笑话还真就是发生过。《哈佛商业评论》上有篇文章就说啦,甭管几级,但凡是关键部件的供应商,或多或少都得管一管,不管迟早出问题。你看这不就出问题了嘛。
总的来说吧,虽然一家企业想独立制造一架大飞机目前来说就是天方夜谭,但要想造好,研发创新啊、风险把控是必然不敢有丝毫懈怠的。美国制造顶尖代表波音的种种麻烦,暴露出的不光是企业自己得了大病,映射出美国制造业得了大病,显然不过分。都已经病成这样快入膏肓了,美国还要不断打压别的国家,搞什么脱钩断链,很显然也推了一把悬崖边上的波音。有专家就说过,波音目前备受挫折,也受累于美国偏狭产业政策的体现。说个美国制造业离走下神坛已经不远国内靠谱股票配资论坛,解密狗是觉得没啥毛病。如果再这么样的玩下去,美国企业里出问题的,肯定不止波音一家。咱们拭目以待。